我们自小就被教育“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等到自己育儿时,却很少去教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甚至会告诉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次又一次,“少女猛扇女同学耳光”“少年痛打老师”这些字眼灼伤我们的眼球,让人不禁惊叹:如今孩子身上的戾气怎么如此重?
一次又一次,新闻报道上看到这样暖心的一幕:3位同学扶起受伤老人,并拨打急救电话;某少年拾金不昧,做好事不留名……我们又会心生欣慰:孩子们内心依然闪烁着正能量。
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变了?比如,一些家长在公众场合打架、插队等现象并不鲜见。但扪心自问,谁都不愿培养一个冷漠无情的孩子,都期望能养出一个爱人爱己,具有正气和正能量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做榜样,如何营造好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孩子们身上少一些戾气,多一些正气,真正实现“泛爱众,而亲仁”的道德教育理想?
如今孩子们成长的社会氛围如何?
社会整体风气是向善的
特邀观察员: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先,我认为这些负面现象不是社会主流,社会风气整体还是向善的,大部分孩子、家长以及社会人群都具有正气,孩子们都能做到尊敬师长、关爱同学。一些极端的例子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媒体不应过度渲染和关注负面报道,而是要多宣传正能量,激发尊师交友的良性互动。
当然,孩子们是单纯、没有分辨能力的,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需要父母积极引导,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并在价值追求方面取得更多的共识。
孩子身上的戾气从何而来?
父母对自己和对孩子不能双重标准
特邀观察员:汪冰(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经常看到这样的父母,自己出去打麻将却嘱咐孩子在家要好好学习,或者一边呵斥孩子不要再玩儿平板电脑,自己却继续抱着手机刷朋友圈……父母做不到的事儿却可以底气十足地喝令孩子去做。这非常可笑。假如你的领导一直告诉大家要勤劳肯干,然后自己偷懒耍滑,你会遵令执行么?又或者你的配偶总让你把东西收拾整齐,然后自己乱丢乱放你会乖乖听话么?
许多人都听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用双重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孩子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既适合于正面的偶像激励,也适用于负面的有样学样。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孩子与重要照管者比如父母的关系,最终可能会决定孩子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态度。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回应,那么他也有可能对别人感受漠不关心。反之,如果孩子一直是父母关注的中心,那么他有可能过度看重自己的感受,忽略别人的感受。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往往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谴责孩子时,更要看到孩子成长的脉络,再追问一句:他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成长,拥有怎样的父母?
恶劣的家庭环境是催化剂
特邀观察员:王力青(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项目负责人)孩子的戾气可以称之为攻击性行为。这种特质的形成除先天遗传因素外,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如果孩子生活在争吵声不断的家庭中,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而且富有攻击性。这种家庭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不爱交流,即便交流,也多采用嘲笑、讥讽、威胁的方式。所以,有戾气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令人心酸的家庭环境和冷漠、强势甚至暴力的家长。
客观地讲,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剧烈震荡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很多人常常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外在的压力带到家庭中就呈现为彼此的争执和对立。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为孩子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从社会层面而言,一方面应减少对这类事件的报导,减轻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应采取必要措施对有这些行为的学生和孩子进行有力的惩罚,让他们因此付出必要的代价。这种管理和约束也是对行为恶化的预防。
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更多正能量?
父母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
特邀观察员:陈青(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曾经以为给孩最好的东西,他长大后一定会同样地对待我们;曾经以为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接触到社会上不良东西,孩子就不会变坏;曾经以为让孩子少管闲事,他就不会给家庭惹是生非,但是,我们错了!
当我们毫不保留地爱孩子,所有好东西都留给孩子时,孩子认为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久而久之,他就变得自私自利。
当我们竭尽全力把孩子保护起来,孩子可以从电视、从网络、从现实生活中看到阴暗面,当外面的世界与父母刻意为他构建的世界完全不一时,也许孩子的世界就会瞬间崩塌。
当我们要求孩子明哲保身,各人自扫门前雪时,其实,我们就是给孩子的血液里注入自私的细菌,这样细菌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蔓延成灾。
我想,身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成为社会的害虫吧。我们要做智慧型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度。
首先从做“狠心”的父母开始。比如,有好吃的,应让孩子先给爷爷奶奶,然后我们再与孩子一起分享。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孩子谈论父母工作的辛苦,让他知道父母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
让孩子看到社会阴暗面,知道违法犯罪行为会让受害人遭受极大的痛苦。同时,犯罪分子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孩子就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至于见义勇为,我觉得更该智慧地对待,孩子毕竟太小,应该告诉他们生命无价,所以遇事不蛮干,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比如报警等。
孩子是一朵娇嫩的花,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让我们与孩子都学会勇敢面对风雨,在风雨中携手同行吧!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合力
特邀观察员:赵润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清除青少年戾气,除了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引导,更多的要从教师的为人师表、父母的良好行为示范、完善的家庭教育、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进行矫正。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具体些说,家长正派上进、勤俭自律、求知善思、文明友善,就会成为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
父母成为“消戾机”,竭力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做到孝顺父母、努力工作、家庭邻里和谐相处、待人诚信友善,将负面情绪不暴露在孩子面前,善于积极正向的引导等。
教师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如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生命教育、生涯规划、积极心理学等,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情商。
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让所有成年人都能以文明和法治方式待人待己,其身正、不令而行,才能激发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人格完善自我,才能使浩然正气充塞天地之间,化戾气为祥和。
传承中华家训培育温情少年
特邀观察员:任宝菊(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常言道,“养不教,父之过”,问题少年的背后,必定存在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教。
承传中华家训,应该是解决这种现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古代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训就是未成年人从生命形成起始,就接受的有关做人的各项规矩教育。
比如,《朱子治家格言》教育子女要合理安排作息:“黎明即起”“既昏便息”;对于弱势人群,要温情对待:“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警告那些恃强凌弱者:“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另外,现在一些女性身上存在很难扭转的观念,她们把属于女性独有的贤良淑德的禀赋,看做是“过时”。其实,“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女性的教育,对于个体而言,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子孙的贤良,家庭和顺;对人类社会来讲,它影响着国运的昌隆和社会安定。
历史悠久、血脉绵长的中华民族本是善良温情的民族,几千年来奉行“泛爱众,而亲仁”的价值观,希望中华家训能够重回每一个家庭,再铸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