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儿童成长关键期
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两个词大家经常会听到。两者是一回事儿吗?
首先我们来聊聊关键期,这个概念始于洛仑兹。他在研究动物行为学时发现,鹅宝宝在出生时会追随最先看到的移动物体,并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妈妈进行追随。这个现象成为“刻板印象”。孵化出来的13-16小时是鹅宝宝形成这种依恋的关键期。
在动物发展过程的某个时间段,对于某种能力,当在生理上具备条件,同时对环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这种刺激,就会产生正常的发育,如果错过,就很难弥补,这段时期就是关键期。
人类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关键期。
人类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关键期。
但是,关键期所说的“要么发展”,“要么不发展,很难弥补”,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
发展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敏感期。
在这个时期内,某些方面可以最优发展的方式发生,而且这个时期环境对个体这方面的发展影响最有效,错过了这个时期,可能发展不能达到最佳,或者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能达到最有效效果。
就像大家都熟知的“狼孩”现象,正因为错过了成长发展中的很多关键期,尽管后来回归人类社会,很多能力也难以发展到理想状态。
正因为如此,不少家长朋友就很担心:孩子的关键期有哪些呢,在关键期内家长应当怎样做,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应当对敏感期有一个科学的解读:错过了敏感期,可能不能达到最佳,但不会无法弥补。因此,对于敏感期的发展不必过分焦虑。重视而不焦虑,不过分放大是家长朋友最好的态度。其次,敏感期的窗口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大家不要以为机会难得,稍纵即逝。
比如说,孩子的语言发展敏感期。一般认为,6岁以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前三年尤其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错过前三年,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说话了。敏感期不能等同于孩子的兴趣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并不等同于孩子就进入了这方面的敏感期。我们不应把敏感期无限放大,吃饭也将敏感期,穿衣也将敏感期,这样就把敏感期讲得太宽泛了。
常见的敏感期有:语言发展的敏感期:6岁以前 感官敏感期6岁以前 秩序敏感期2到4岁 
文化敏感期6到9岁 细微事物敏感期1、5到4岁 
很显然,在孩子6岁以前,是敏感期非常集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重视对孩子各方面的关注和培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不可否认的是,重视敏感期并不意味着陷于敏感期枷锁中。敏感期的时间跨度并非稍纵即逝,家长朋友要从关注自家孩子成长发育特点入手,既重视这个时期孩子关键能力的发展,又不要过于焦虑,紧跟敏感期的脚步,逼着孩子学这学那。适应敏感期的节奏,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和帮助,的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才是实施一切教育的基础。敏感期尽管有一定的时间界限,但是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孩子的发展也有其主观能动的一面家长朋友不必应关键期的存在而将孩子连续的发展分割成一个个阶段。孩子的全面发展本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敏感期的提示是帮助家长朋友认识教育的最佳时机,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辅助,而不是交给家长朋友一把利剑,将孩子的连续、整体的发展切割成片段。因此,科学客观地认识关键期,在关键期内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将会对孩子敏感期内的能力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敏感期发展最为集中的6岁之前这个阶段,对孩子充分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教养的重要基础。
关于我们
鸿猷文化家庭教育研究院大事记
关于我们
最新动态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课程报名表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报名申请表

我们以弘扬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为己任,倡导家庭教育重在和谐家庭的教育理念。

携手鸿猷文 化,关注家庭教育,伴随孩子追梦的脚步将轻盈而快乐。